6.03.2010

加薪,拯救的是誰?

Honda的中國工廠加薪,富士康也是如此,很多國際勞工組織認為中國工廠的薪資根本是在剝削勞工,但真的是如此嗎?提高了中國工人的薪資,就拯救了中國工人嗎?

學經濟的一定都聽過一個故事,有個屋主希望花9萬元,在一週內把房子重新油漆一遍,而有三個無技術勞工認為他們可以完成這項工作,而有另外一個工人,因為有噴槍、有空氣壓縮機,所以可以獨自在一個月內完成這項工作,這時候,這個有技術跟工具的工人(某甲)跟另外三個無技術工人(蛋頭們)說,你們這樣才賺3萬,太少了,被剝削,至少要5萬才合理,我這主張這都是為了你們好。而從屋主的角度來看,請三個蛋頭變成要花15萬,你覺得屋主會請誰?而某甲反而可以跟屋主討價還價,到14萬9千9百9拾9為止,屋主都會雇用某甲。某甲,不就是那些國際勞動組織?

中國不是因為勞工便宜而成為世界工廠,這樣說法太過膚淺,中國是因為整體製造成本較低,在中國的工廠,可以用整體退化來形容,不需要全面自動化取代人力,而是可以用大量的人力取代自動化,因為人力成本比自動化成本來的低。而當人力成本不自然的提升時,會讓一些同產業而已經有自動化的工廠,製造成本會開始跟純人工的中國工廠有的比拼,正如同上面所舉油漆的例子,有資本財的工人通常都是靠腰中國在剝削勞工的那群人。

勞工必須要隨著生產鏈往上爬,提升本身的技術,這才是能夠真正提高薪資的方式,同樣是無技術勞工,代工產業從台灣開始,去過東南亞,待過中南美,現在在中國,離開東南亞、中南美的時候都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不是薪資過低,而是產業跟勞工都來不及升級。中國不會是終點,後面還有印度跟非洲虎視眈眈,所以中國的勞工能不能提高薪資,將取決於產業能不能迅速累積資本財進行升級,而勞工同時能夠提升本身的職能,避免進入非技術勞工的薪資惡性進爭中。

加薪,只會讓原來有工作的無技術勞工失業,讓沒被加到薪的外國無技術失業勞工開始有工作,或讓有閒置資本財卻失業的有技術勞工開始有工作,或原來就有工作的有技術勞工,增加了薪水。

4.02.2010

水、碳交易解決乾旱問題


年不只台灣,很多地方都會鬧乾旱,而在台灣第一個受害的一定是農業,常常聽到什麼地方又開始休耕,其實農業大量用水,但卻沒什麼產值,有錢的農民是因為土地價值而非作物價值,其實可以讓農民有更好的生活,只要能讓農民能夠合理的買賣農業用水即可。

以投資報酬率來說,台灣的土地並不適合農作,這也是為什麼台糖把很多土地出租或轉形成其他用途,而有多少科學園區原來就是農業用地,由此可見,同一塊地,用在非農作遠比用農作來的有效益。

台灣糧食應該要進口,然後把農地拿來改種森林,或作為蓄洪、休閒功能。如此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可以減少地下水的流失而造成地層下陷,而農民的收益,可以從碳交易中,賣給工業部門如六輕等的碳排放獲得利益,甚至賣到外國去。而養殖漁業的水費,改由自由市場交易機制,抽多少地下水就必須向蓄洪池購買多少。而農民就可以藉由此種方式,分享養殖魚業或甚至工業部門的獲利。

這種方式,可以促進農民與農村生活的改善,或許犧牲了本地農業,但卻因此使台灣農產品的成本下降,如同台灣同樣有產石油,但因為進口石油使得石油不會貴到像天價一樣。同樣的,台灣的塑膠業原料成本也不會高到嚇人。糧食又何必自給自足呢?能夠獲得最便宜的糧食才是王道啊!

台灣的水庫,也會因為農業用水可大量轉至工業用及民生用,以及增加了蓄洪池等平地水庫,解決了可能的乾旱問題。

3.15.2010

學以致用

了追求文憑,就必須要學一些沒用的東西,這種結果只是保障了那些教沒鳥用學科的老師,但又一定要有上過才能拿到文憑。換言之,老師們的供需受到外力的影響而扭曲了。如果每一堂課,都像是考證照去上課一樣,每個人只需要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科念,要上好的老師的課,可能成本也會增加,或許是冷門時段還有空位,或者是學費會比較貴。但每個人可以依據需求自己選擇。而每個老師可跟認證機構購買認證,這個可以是原來學校的行政單位,也就是這些單位確認這個老師打的分數是真實的。學生、老師、認證單位的關係,就像是病人、醫生、醫師執照國考的關係一樣。

就業市場上,證照已經越來越比文憑重要,因為分工越來越專業,資訊科系畢業不代表真的有電腦基礎能力,反而是證照在手更能證明自身能力。如果能夠把一般科系、也能夠導入類似證照制度,完全廢除文憑制度,這樣的教育才是最符合需求的制度。而目前很多證照的條件是文憑也是要廢除,因為沒有任何邏輯性的關係,只是保障無用教師的工作而已。教育,是可以是志業,但絕對是一門商業,完全回歸供需關係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