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2010
水、碳交易解決乾旱問題
每年不只台灣,很多地方都會鬧乾旱,而在台灣第一個受害的一定是農業,常常聽到什麼地方又開始休耕,其實農業大量用水,但卻沒什麼產值,有錢的農民是因為土地價值而非作物價值,其實可以讓農民有更好的生活,只要能讓農民能夠合理的買賣農業用水即可。
以投資報酬率來說,台灣的土地並不適合農作,這也是為什麼台糖把很多土地出租或轉形成其他用途,而有多少科學園區原來就是農業用地,由此可見,同一塊地,用在非農作遠比用農作來的有效益。
台灣糧食應該要進口,然後把農地拿來改種森林,或作為蓄洪、休閒功能。如此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可以減少地下水的流失而造成地層下陷,而農民的收益,可以從碳交易中,賣給工業部門如六輕等的碳排放獲得利益,甚至賣到外國去。而養殖漁業的水費,改由自由市場交易機制,抽多少地下水就必須向蓄洪池購買多少。而農民就可以藉由此種方式,分享養殖魚業或甚至工業部門的獲利。
這種方式,可以促進農民與農村生活的改善,或許犧牲了本地農業,但卻因此使台灣農產品的成本下降,如同台灣同樣有產石油,但因為進口石油使得石油不會貴到像天價一樣。同樣的,台灣的塑膠業原料成本也不會高到嚇人。糧食又何必自給自足呢?能夠獲得最便宜的糧食才是王道啊!
台灣的水庫,也會因為農業用水可大量轉至工業用及民生用,以及增加了蓄洪池等平地水庫,解決了可能的乾旱問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