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文憑,就必須要學一些沒用的東西,這種結果只是保障了那些教沒鳥用學科的老師,但又一定要有上過才能拿到文憑。換言之,老師們的供需受到外力的影響而扭曲了。如果每一堂課,都像是考證照去上課一樣,每個人只需要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科念,要上好的老師的課,可能成本也會增加,或許是冷門時段還有空位,或者是學費會比較貴。但每個人可以依據需求自己選擇。而每個老師可跟認證機構購買認證,這個可以是原來學校的行政單位,也就是這些單位確認這個老師打的分數是真實的。學生、老師、認證單位的關係,就像是病人、醫生、醫師執照國考的關係一樣。
就業市場上,證照已經越來越比文憑重要,因為分工越來越專業,資訊科系畢業不代表真的有電腦基礎能力,反而是證照在手更能證明自身能力。如果能夠把一般科系、也能夠導入類似證照制度,完全廢除文憑制度,這樣的教育才是最符合需求的制度。而目前很多證照的條件是文憑也是要廢除,因為沒有任何邏輯性的關係,只是保障無用教師的工作而已。教育,是可以是志業,但絕對是一門商業,完全回歸供需關係才是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