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010

領導統御&被領導統御

年工作下來,看了很多主管,也被很多主管帶領,也當過主管帶領團隊,覺得主管這個職位,是很可憐的夾心餅乾。一方面要帶領團隊,讓自己的團隊能夠有更強的能力展現,卻一方面當面對更上一層的主管時,整個團隊的表現是否能受肯定,卻完全取決於更上層主管。要是無法說服對方,反而要回頭面對自己的團隊,解釋為何要改弦易轍,這時候被領導統御的主管,就要展現領導統御的能力,不然常常被團隊私下嘲笑成沒能力或沒肩膀了。

當然,當主管有好處,薪水、成就感、權力、以及頭銜等都是,而常常更高階的主管也利用每個人對上述各項的貪念,來控制下一階的主管。反倒是非主管的員工,反正就是累積自己的實力,獲得像樣的薪水就好, 當然啦,要是員工能力夠,主管通常也就針對這個員工,用不同的「餌」來釣這個員工,看上述哪一種東西能夠有足夠的吸引力,讓這個員工能夠產生更大的貢獻,美其名為儲備幹部。然而,更高階的主管也是用這招,給主管一個伸手可及的夢,讓主管持續的賣命。

其實以薪水來看,這也是很多人的罩門,很多人會很期待加薪、年終、配股等主管或老闆給的紅包,因為資方只需要給比勞方願意跳槽的價碼多一塊就可以留住人,而不需要考量勞方實際的產能增加或效率提升,所以通常勞方的實質加薪幅度遠低於公司業績成長幅度。要大幅度增加收入,勞方通常只有兩個方法,那就是跳槽到獲利更好的同業,或者是利用職務之便增加業外收入。後者更是業務單位常發生的現象,通常資方在業績成長幅度高於同業時,都用「水至清則無魚」這類說法,睜隻眼閉隻眼面對這種事情。而這種業外收入,通常是業務主管最方便的自我加薪管道,而業務單位也常常會形成大哥帶小弟的共同體,這種「休戚與共」其實也是資方給予主管的餌,用這種統御方式健全主管的領導能力。一旦業績成長幅度低於同業時,資方抽手換主管也是可預期的事情。


除了收入較高外,當主管的比一般員工有更多、更大的權力應該是不爭的事實,而擁有權力的感覺更是讓很多人趨之若鶩。而權力,如果只是在自己團隊內行使,並不會讓人著迷,而是那種大於自身職位管轄範圍的影響力,才會讓人目眩神迷。這種權力會讓一個主管認為,除了現在的工作外,更高層的主管對其能力有所肯定,會賦予更多的工作項目,換言之就是可以管理更多的人、更多的調薪、以及更高的頭銜。所以很容易看到一個主管洋洋得意的說,他的主管又要他參與什麼新的專案,或要他去瞭解一些不是他現下所負責的工作,或者是默許他做一些屬於其他部門在做的事情。然而,這些多餘的權力,一旦到與營運有關的決策制訂、實際執行時,通常卻又並沒有讓其參與。但多少主管只在乎曾經擁有這些權力,就認為有機會更上層樓。

最有意思的,是主管很重視個人社會形象的建立,爭取更漂亮的頭銜,例如捨主任而要經理、捨協理而要總監、捨副總而要營運長。積極爭取每次在媒體上的曝光,近年來更會沈浸於在搜尋網站上找到自己接受訪問所留下的新聞。而這些頭銜或光環,跟個人在公司內部的貢獻通常沒有絕對的關連。更高層主管覺得這個人還有價值時,根本不會在乎他在外面的建立自己的社會形象,但一旦要決定換主管時,也更不會去考慮他的社會形象,讓原先的光環反而看起來異常諷刺。實際上,那些光環反而是讓這些主管必須要留在原公司才能繼續享有,造成他在爭取更多的實質上福利時的障礙。

總而言之,主管的領導統御及被領導統御,都圍繞在收入、權力、以及形象上,在一家公司裡,屬於本身所負責的職掌內的,叫做主管的領導統御,而超過的部分,就是被更高一層的主管所利用的罩門,更高一層的主管除了自己本身的能力外,也透過這些工具來判斷要怎麼領導統御低一層的主管,要用什麼餌來讓這些主管有更多的貢獻。在職場上常看到一些主管,汲汲營營的向上逢迎拍馬,向下頤指氣使,卻只是換來被更高層的主管看穿罩門,更容易被駕馭,反而是成就了更高層主管的領導統御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