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2010

加薪,拯救的是誰?

Honda的中國工廠加薪,富士康也是如此,很多國際勞工組織認為中國工廠的薪資根本是在剝削勞工,但真的是如此嗎?提高了中國工人的薪資,就拯救了中國工人嗎?

學經濟的一定都聽過一個故事,有個屋主希望花9萬元,在一週內把房子重新油漆一遍,而有三個無技術勞工認為他們可以完成這項工作,而有另外一個工人,因為有噴槍、有空氣壓縮機,所以可以獨自在一個月內完成這項工作,這時候,這個有技術跟工具的工人(某甲)跟另外三個無技術工人(蛋頭們)說,你們這樣才賺3萬,太少了,被剝削,至少要5萬才合理,我這主張這都是為了你們好。而從屋主的角度來看,請三個蛋頭變成要花15萬,你覺得屋主會請誰?而某甲反而可以跟屋主討價還價,到14萬9千9百9拾9為止,屋主都會雇用某甲。某甲,不就是那些國際勞動組織?

中國不是因為勞工便宜而成為世界工廠,這樣說法太過膚淺,中國是因為整體製造成本較低,在中國的工廠,可以用整體退化來形容,不需要全面自動化取代人力,而是可以用大量的人力取代自動化,因為人力成本比自動化成本來的低。而當人力成本不自然的提升時,會讓一些同產業而已經有自動化的工廠,製造成本會開始跟純人工的中國工廠有的比拼,正如同上面所舉油漆的例子,有資本財的工人通常都是靠腰中國在剝削勞工的那群人。

勞工必須要隨著生產鏈往上爬,提升本身的技術,這才是能夠真正提高薪資的方式,同樣是無技術勞工,代工產業從台灣開始,去過東南亞,待過中南美,現在在中國,離開東南亞、中南美的時候都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不是薪資過低,而是產業跟勞工都來不及升級。中國不會是終點,後面還有印度跟非洲虎視眈眈,所以中國的勞工能不能提高薪資,將取決於產業能不能迅速累積資本財進行升級,而勞工同時能夠提升本身的職能,避免進入非技術勞工的薪資惡性進爭中。

加薪,只會讓原來有工作的無技術勞工失業,讓沒被加到薪的外國無技術失業勞工開始有工作,或讓有閒置資本財卻失業的有技術勞工開始有工作,或原來就有工作的有技術勞工,增加了薪水。

4.02.2010

水、碳交易解決乾旱問題


年不只台灣,很多地方都會鬧乾旱,而在台灣第一個受害的一定是農業,常常聽到什麼地方又開始休耕,其實農業大量用水,但卻沒什麼產值,有錢的農民是因為土地價值而非作物價值,其實可以讓農民有更好的生活,只要能讓農民能夠合理的買賣農業用水即可。

以投資報酬率來說,台灣的土地並不適合農作,這也是為什麼台糖把很多土地出租或轉形成其他用途,而有多少科學園區原來就是農業用地,由此可見,同一塊地,用在非農作遠比用農作來的有效益。

台灣糧食應該要進口,然後把農地拿來改種森林,或作為蓄洪、休閒功能。如此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可以減少地下水的流失而造成地層下陷,而農民的收益,可以從碳交易中,賣給工業部門如六輕等的碳排放獲得利益,甚至賣到外國去。而養殖漁業的水費,改由自由市場交易機制,抽多少地下水就必須向蓄洪池購買多少。而農民就可以藉由此種方式,分享養殖魚業或甚至工業部門的獲利。

這種方式,可以促進農民與農村生活的改善,或許犧牲了本地農業,但卻因此使台灣農產品的成本下降,如同台灣同樣有產石油,但因為進口石油使得石油不會貴到像天價一樣。同樣的,台灣的塑膠業原料成本也不會高到嚇人。糧食又何必自給自足呢?能夠獲得最便宜的糧食才是王道啊!

台灣的水庫,也會因為農業用水可大量轉至工業用及民生用,以及增加了蓄洪池等平地水庫,解決了可能的乾旱問題。

3.15.2010

學以致用

了追求文憑,就必須要學一些沒用的東西,這種結果只是保障了那些教沒鳥用學科的老師,但又一定要有上過才能拿到文憑。換言之,老師們的供需受到外力的影響而扭曲了。如果每一堂課,都像是考證照去上課一樣,每個人只需要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科念,要上好的老師的課,可能成本也會增加,或許是冷門時段還有空位,或者是學費會比較貴。但每個人可以依據需求自己選擇。而每個老師可跟認證機構購買認證,這個可以是原來學校的行政單位,也就是這些單位確認這個老師打的分數是真實的。學生、老師、認證單位的關係,就像是病人、醫生、醫師執照國考的關係一樣。

就業市場上,證照已經越來越比文憑重要,因為分工越來越專業,資訊科系畢業不代表真的有電腦基礎能力,反而是證照在手更能證明自身能力。如果能夠把一般科系、也能夠導入類似證照制度,完全廢除文憑制度,這樣的教育才是最符合需求的制度。而目前很多證照的條件是文憑也是要廢除,因為沒有任何邏輯性的關係,只是保障無用教師的工作而已。教育,是可以是志業,但絕對是一門商業,完全回歸供需關係才是王道。

3.11.2010

我贊成廢除死刑

然我贊成廢除死刑,但已經定讞的死刑該執行,畢竟不能昨是今非就否定過去,這種事情不該溯及既往,不然應該要把包拯挖出來鞭屍,因為他狗頭鍘什麼的不知道砍了多少人。

被害者家屬的心情什麼的,那這樣要是車禍被撞造成終身殘廢的,是不是也該把造事者的腿打斷?不然受害者(還不只是家屬喔!)的心情誰來顧?再者,謀殺、意外殺人的人不就都該判死刑?因為家屬都是喪失了親人,不會因為犯罪者的作為或想法而有差異啊。而被害者的家屬心情如果是重點,那死刑犯就沒家屬喔?他們的家屬又犯了什麼罪,要跟受害者的家屬承受同樣的喪親之痛?死刑只是一種復仇,而不是一種懲罰,而且是造成更多人(更多的家屬)的心靈傷害。這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邏輯,我認為是不文明,而且根本是報復心態,而不是矯正心態。

但有些人就是該死,但這裡的該死應該只是形容詞,不悔改的人怎麼辦?其實,法律為何要在乎他有沒有悔改?很奇怪的是,很多犯人在法庭上被輕判的主要原因居然是他犯後深感懊悔,而我飯後只會打嗝放屁而已。犯人後來怎麼想,跟他做了什麼事有什麼關係?我覺得法律應該是針對他的行為造成的影響作判刑依據,而不應該依據他事後的感受決定刑期,或決定減刑出獄等等。

我認同終身監禁,但不是養他一輩子,畢竟犯人跟公務人員程度上還是有差,雖然多數本質都是米蟲。有很多勞動服務是多數人不願意做的,或是高危險的工作,例如可以要犯人去整理垃圾場,把可用的回收資源分類出來,這樣可以更加環保,而工作環境又能與世隔絕。或者是颱風來時,關到各大山區觀看是否有土石流產生,有的話第一時間回報,不然也沒人去救他們等等。

生命,是天賦人權,人不可以做出大於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決定另一個人是否值得繼續活下去。

3.09.2010

我對健保的看法

灣的健保,其實是一種所得稅,因為是隨著收入而累進計算。不要被保費兩個字騙了,它是所得稅。而且是有低消的所得稅。

會用這種方式計算所謂的健保費,其實是一種社會救濟制度,也就是說,錢多的人應該可以多付一點,來貼補全民的醫療支出,這根本跟國民健康無關,根本是一種民粹的加稅制度,然而這種方式在濫情的社會主義國家很適用,因為社會氣氛被塑造成有錢人是有原罪的,所以「劫富濟貧」是符合社會期待的一件事。

好的保險費,會依據被保險人的相關決策成本來決定保費,舉例來說,在美國常吃超速紅單的人,第三責任險保費就會比較貴。我不清楚台灣的保險是否有相關差別費率,例如同樣條件下,金門屋主保地震險會不會比花蓮屋主來的便宜,理論上應該會是。而這些保費的差異,來自於決策成本的不同,決定在地震多的地方買房子,自然就要負擔多一點保費,因為地震發生機率增加了。愛開快車的人,也會因為這個「嗜好」而多交一些保費,畢竟其他保險人來分擔決策成本是不合公平正義的一件事。


那為了國民健康,就應該改革健保制度,而不是拼命的提高稅率來補黑洞,因為劣幣驅逐良幣,提高稅收只會變相鼓勵基金的浪費跟誤用。先從支付端來看,現行的健保給付是一種嘩眾取寵的產物,連個感冒要都可以健保給付,反而不給付創新或罕見疾病的醫療措施或藥物,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因為人可以想辦法減少感冒的發生,或預防較常見的疾病,這是自主管理可以做到提高健康能力的事,健保應該是給付後者,讓真的有重大疾病的人無後顧之憂,而減少常見疾病的給付,變相強迫每個人更加關心自己的健康,難道國民健康的定義是感冒時有免費的要可吃,而不是多運動提高免疫力呢?

再從收入來看,要導入依據決策成本決定保費高低的制度,忘記所得稅吧!該用社會救濟補助的部分,回到社會救助的體系裡去,而不要把兩個混淆在一起執行,例如消防員或警察的保費,可能就需要用社會救濟的方式來補助,畢竟用決策成本來看,這兩個職業的職業傷害很高,保費會較一般人來的貴。我記得一般保險裡面,職業類別會決定保費的高低,甚至礦工這類的職業根本不承保,所以礦工就要靠互助會等社會救濟才能享有保險。

台灣的所得稅表面上看起來很低,實際上加上健保費,還有勞保(國民年金等)後,其實實際賦稅大概是表面上的兩倍,有上班的看一下薪水條,每個月被政府扣掉了多少,那都是所得稅,混淆視聽的名稱不會改變其本質。健保是可以經營得很成功的,看看台灣的有錢人,有多少是靠保險起家的就知道了,政府理論上可以經營得很成功,又可將獲利全民共享,只是這是理論,公務人員的頭腦,唉...但台灣健保如果還是在稅率上打轉,不論分幾級,誰漲誰不漲,最後都會是個大黑洞,要回歸到正常的保險制度,而不是用所得稅的方式去處理,才有可能長久經營下去。

1.29.2010

舊日上班路線

得台北放晴,也難得事情都排開了,騎個車去內湖找老同事吃飯聊天,順便兜兜風、拍拍照。以前上下班騎的是拼速度,今天沿路走走停停,還不時回頭看風景,別有一番滋味。一陣子沒騎這條路,路上變化很大,路變寬了,造景也多了,唯一不變的是,一群小朋友橫衝直撞,格外恐怖。

1.25.2010

投資標的:房地產

一直覺得房地產投資是不錯的選擇,收益還算穩定,而且標的物替代性低,供給需求也都穩定。只是如果直接買賣房地產,除了現金要夠多以外,交易過程冗長、變現性低的特性一直讓我裹足不前。然而後來市場上出現REITs這種商品後,讓我覺得透過這種工具投資房地產,算是一種很理想的方式。


幾乎所有的投資都會有兩種收益,一種是利息收益,一種是標的物本身的價值上漲,房地產也是如此。房租就是利息收益的一種,但是房租的多少雖然有合約保障,但長期來看還是會受到很多事情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房地產所在地,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要能夠分散風險,就應該在很多地方都有房地產,以避免地點的選擇錯誤。這樣房租總收益就不會受到商圈轉移而有太大的變動。

然而,有誰會有多少資金去投資房地產,且又能夠累積到足夠做風險分散呢?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做不到,然而有一種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募集資金後去投資房地產。因為募集的資金夠多,所以就能將風險風散掉,這就是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這個基金所購買的房地產,在收到房租後,依原先投資人的投資比例分派房租給投資人。所以,等於是一堆房地產有一堆的房東,而投資人就可以花很少的錢投資在很大批的房地產上,且很容易交易手中的持份。

REITs發展到現在,除了以股票的方式存在外,也有以基金的方式存在,而基金公司所選擇的房地產,也從商用不動產,拓展到工業用的廠房,甚至於土地。投資REITs也要留意管理公司跟所投資的房地產承租戶是都麼關係,有時候可以看到根本是財團利用這種方式將手上的不動產轉換成現金,而承租戶又是旗下子公司,這種房租根本不是真實的市場收益,而是財團另類房貸的利息。

REITs投資在心態上,我覺得不能夠太過短線進出,畢竟很少人買房子是炒短線的。而投資REITs跟房地產一樣,也會受到景氣的影響,景氣差的時候,房價會下跌,房租也會減少,這都投資房地產的自然現象。而房地產的跌幅通常都比股市來的平緩,而房租收入會比債券來的高,這也是房地產跟REITs吸引人的地方。景氣不好或股市下跌的時候,除了手上缺錢的人外,應該沒什麼人會賣房子,這也是投資REITs的人應該要銘記在心的。一旦建立起了房地產的部位,不論是用什麼投資工具,都不應該輕易的賣出,有太多人就是因為REITs太容易買賣,所以反而太常進出,墊高的成本反而降低了配息。

如果是想靠當包租公、包租婆賺錢的人,不論是賺退休金還是賺零用錢,我覺得REITs都是很好的投資工具。我自己也投資過REITs,我也認為我的投資組合理面要有一部份的房地產,畢竟房地產是很穩定的資產,而不論是實際房地產或REITs,都是不錯的選擇。還有一種跟房地產有關的商品,是MBS,也就是當房貸的貸方,借錢給買房子的人賺取利息。銀行將貸出去的房貸債權包成一包再切割成小單位發行證券,所以一般投資人也可以透過購買MBS賺取房貸利息。然而,多數人都會提早還清房貸,所以MBS又分成了只投資本金的PO跟只投資利息的IO,讓不同的投資或投機者選擇投資或避險。越說越複雜,基本上就是當小莊家借錢收利息,這也是投資房地產的一種另類方式。

1.23.2010

挑戰銀行山

天台中天氣很棒,多雲但風不大,氣溫也很舒適,騎車正好。一直很想嘗試銀行山,也就是沿著中彰上八卦山。過了芬草路,一路上坡真的是有夠累,近乎三公里的長度,還好中間有一些緩坡可舒緩,不然一路上去腳真的會受不了。下山選擇從彰化市區,下次再來嘗試走整段139線道往草屯下山。經過烏日,繞道母校明道中學,覺得學校多了好多新大樓,也變的比當年漂亮多了。

1.22.2010

投資地圖

個人對於可投資標的物的分類,都會有所不同,這也是我認為瞭解適合自己投資方式的第一步。基本上,基金並不是標的物,而是一種管道,這也是我最常用的管道之一,很多人認為股票、基金等是標的物,但我認為不是,我反而認為這是管道而已,就像是在台北為了去高雄,可以有很多種交通工具,標的物就像是到高雄,而各種交通工具就是投資管道。

我的投資標的物分成五類,一是國家與地區,分別是北美、拉丁美洲、日本、韓國、中港、台灣、東南亞、印度、中東、東歐、北歐、南歐、德國、法國、英國、紐澳、以及非洲。 二是商品,有農產品、礦物、金屬、新能源、以及資源商品。三是固定收入類,美國政府公債、美國公司債、新興國家政府債、新興國家公司債、垃圾債券,也就是俗稱高收益債、以及房地產。四是全球性的產業,例如金融、科技、各類商品的公司、醫療生技、休閒產業、公共事業等,最後是金融商品,指數期貨、定存、貨幣現貨、以及各式各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當然啦,很多人認為投資型保單是一種投資管道,但我確認為這是一種很爛的組合。保險本身是一種支出的管理,所以如果保費可以有一部份拿來做投資,那要不就是保費過高,就是以後理賠有更嚴苛的限制。否則同樣的保費應該可以涵蓋更好的理賠。而如果拿去投資的保費能夠獲利,一定又遠比正常投資管道來的差,因為保險公司要過水,一定會有費用,不然保險公司幹嘛賣投資型保單。我認為可以拿來投資的保險相關產品只有一種,就是貼現保單,但台灣不合法,其實也是不怎麼道德的標的物就是了。


很多標的物是一直都不在我的投資清單內,但我還是會留意的,例如日本,這十幾年,我沒有投資過一毛錢在日本上,也沒有玩過日幣,因為前著我認為日本經濟實在沒什麼值得投資的地方,投機或許還有機會,但投資實在是不知有合理由適合投資日本。而日幣雖然是很好的市場指標,其實是可以玩日幣匯率,但這不太適合還在上班的我,畢竟每個月的資金沒那麼多,也沒那麼多時間盯盤。另外美國政府公債只玩過一次,那時候是直接買公債,但沒想到保管費算一算,比基金手續費還高,除非買的很大量,所以後來只透過基金這個管道來買債券了。

把可投資的標的物分類好以後,再來就是要花點時間瞭解各個標的物的特色,以及各種投資管道,這樣才好確定在各個時期要投資什麼,要怎麼投資。稍後我會針對我的分類方式,對不同的標的物提出我的看法及認知。

1.19.2010

領導統御&被領導統御

年工作下來,看了很多主管,也被很多主管帶領,也當過主管帶領團隊,覺得主管這個職位,是很可憐的夾心餅乾。一方面要帶領團隊,讓自己的團隊能夠有更強的能力展現,卻一方面當面對更上一層的主管時,整個團隊的表現是否能受肯定,卻完全取決於更上層主管。要是無法說服對方,反而要回頭面對自己的團隊,解釋為何要改弦易轍,這時候被領導統御的主管,就要展現領導統御的能力,不然常常被團隊私下嘲笑成沒能力或沒肩膀了。

當然,當主管有好處,薪水、成就感、權力、以及頭銜等都是,而常常更高階的主管也利用每個人對上述各項的貪念,來控制下一階的主管。反倒是非主管的員工,反正就是累積自己的實力,獲得像樣的薪水就好, 當然啦,要是員工能力夠,主管通常也就針對這個員工,用不同的「餌」來釣這個員工,看上述哪一種東西能夠有足夠的吸引力,讓這個員工能夠產生更大的貢獻,美其名為儲備幹部。然而,更高階的主管也是用這招,給主管一個伸手可及的夢,讓主管持續的賣命。

其實以薪水來看,這也是很多人的罩門,很多人會很期待加薪、年終、配股等主管或老闆給的紅包,因為資方只需要給比勞方願意跳槽的價碼多一塊就可以留住人,而不需要考量勞方實際的產能增加或效率提升,所以通常勞方的實質加薪幅度遠低於公司業績成長幅度。要大幅度增加收入,勞方通常只有兩個方法,那就是跳槽到獲利更好的同業,或者是利用職務之便增加業外收入。後者更是業務單位常發生的現象,通常資方在業績成長幅度高於同業時,都用「水至清則無魚」這類說法,睜隻眼閉隻眼面對這種事情。而這種業外收入,通常是業務主管最方便的自我加薪管道,而業務單位也常常會形成大哥帶小弟的共同體,這種「休戚與共」其實也是資方給予主管的餌,用這種統御方式健全主管的領導能力。一旦業績成長幅度低於同業時,資方抽手換主管也是可預期的事情。


除了收入較高外,當主管的比一般員工有更多、更大的權力應該是不爭的事實,而擁有權力的感覺更是讓很多人趨之若鶩。而權力,如果只是在自己團隊內行使,並不會讓人著迷,而是那種大於自身職位管轄範圍的影響力,才會讓人目眩神迷。這種權力會讓一個主管認為,除了現在的工作外,更高層的主管對其能力有所肯定,會賦予更多的工作項目,換言之就是可以管理更多的人、更多的調薪、以及更高的頭銜。所以很容易看到一個主管洋洋得意的說,他的主管又要他參與什麼新的專案,或要他去瞭解一些不是他現下所負責的工作,或者是默許他做一些屬於其他部門在做的事情。然而,這些多餘的權力,一旦到與營運有關的決策制訂、實際執行時,通常卻又並沒有讓其參與。但多少主管只在乎曾經擁有這些權力,就認為有機會更上層樓。

最有意思的,是主管很重視個人社會形象的建立,爭取更漂亮的頭銜,例如捨主任而要經理、捨協理而要總監、捨副總而要營運長。積極爭取每次在媒體上的曝光,近年來更會沈浸於在搜尋網站上找到自己接受訪問所留下的新聞。而這些頭銜或光環,跟個人在公司內部的貢獻通常沒有絕對的關連。更高層主管覺得這個人還有價值時,根本不會在乎他在外面的建立自己的社會形象,但一旦要決定換主管時,也更不會去考慮他的社會形象,讓原先的光環反而看起來異常諷刺。實際上,那些光環反而是讓這些主管必須要留在原公司才能繼續享有,造成他在爭取更多的實質上福利時的障礙。

總而言之,主管的領導統御及被領導統御,都圍繞在收入、權力、以及形象上,在一家公司裡,屬於本身所負責的職掌內的,叫做主管的領導統御,而超過的部分,就是被更高一層的主管所利用的罩門,更高一層的主管除了自己本身的能力外,也透過這些工具來判斷要怎麼領導統御低一層的主管,要用什麼餌來讓這些主管有更多的貢獻。在職場上常看到一些主管,汲汲營營的向上逢迎拍馬,向下頤指氣使,卻只是換來被更高層的主管看穿罩門,更容易被駕馭,反而是成就了更高層主管的領導統御而已。

1.16.2010

從零開始

管薪水多少,一定要強迫儲蓄。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真的很有道理。強迫儲蓄下來的錢,開頭幾年看起來真的很少,其實再怎麼成功的投資開頭都只是相對不怎麼起眼的獲利。如果投報率有5%,10萬本金只有5千,但100萬就有5萬了。要加薪5萬比5千難多了,但投報率卻都是5%,要是本金有1000萬,那就有50萬,已經是很多人的一年的收入了,而投報率也還是5%而已。所以強制儲蓄的目標,並不是要看獲利的金額,而是要想盡辦法增加用於投資的本金。





我的強迫儲蓄方式,是每個月發薪水的時候,先強迫自己儲蓄三分之一,然後等到下個月發薪水的時候,看戶頭裡還剩多少,再將多餘的連同下個月的三分之一一併儲蓄起來。而這些錢,都拿去做較高風險的投資,如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而每年的年終,如果公司有發的話,就一次單筆買基金。其實我覺得基金投資對我而言是最容易的,可以少量投資又不用天天看盤,雖然有些手續費及管理費,但透過網路銀行進行交易,費用其實跟預期的投資收益比,還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因為自己有些財經背景,所以我即使投資基金也採用了分散投資標的的方式,我選定了幾類我想要投資的標的,然後選擇相對應的股票型基金,這些基金也就是我退休時高風險的資產組合。這些基金,我都只進不出,而每個月因為能投資的金額都不盡相同,所以我會選擇部分基金暫停扣款,只續扣那些我當下覺得未來漲幅可能相對較高的基金。等到淨值到了預定的目標,我就會停扣那一支基金,等到所有基金都停扣,就是完成了退休本金三部分中的第一部份,高風險的投資本金。而每支淨值已經達到目標的基金,除了停扣外,我也會設定停利的百分比,而一旦到了停利點,我不是全數贖回,而是僅贖回獲利比例的單位數,假設停利設為20%,等獲利到達時,我就贖回總單位數的六分之一,讓總淨值一直為維持在我原來設定的目標。而當基金淨值有虧損時,我會考慮該投資標的是否要換,如果沒有,則就繼續放著不理會甚至改為續扣。如果確定要調整標的,則就將就基金全數轉換到一檔新標的物的基金,然後開始續扣,直到總淨值又回到設定的目標為止。

而雖然工作這幾年,沒幾年領到像樣的年終,但只要有我都盡量全數拿去做單筆基金的投資,畢竟年終對我而言是多出來的,當然啦,有時候扣一點下來做旅遊基金,辛苦了一年給自己一點輕鬆時間也不為過。年終所投資的標的,多半不會選擇原來投資的基金,但會從設定的標的中挑選一個當下預計未來漲幅最大的,等達到預定的停利目標時,我會全數贖回,然後再把資金分散到原先的基金裡,盡量不讓自己的投資組合太過複雜。

而當基金陸續到達設定目標時,停利時所部分贖回的獲利,轉而投資到債券型基金,同樣的,因為較為方便,且直接投資債券還是有保管費用,且金額要很大,算一算不如還是投資基金較為簡單。而債券型基金我都選擇配息型的基金,原因是這部分是要在退休時,取代薪水的固定收入。而當配息的收入,已經接近到去上班的實質收入時,其實就離退休的目標很接近了。

當開始有債券型基金的配息收入時,這些配息收入在還有薪資收入的時候,可以繼續轉投資原來的債券基金,以增加未來配息的金額,也可逐步建立退休後的現金部位。退休後需要一筆現金,是要以避免景氣低迷時,投資收益降低而要吃老本度日。一旦動用到其他兩部分的本金時,就代表未來獲利率要提高才能有同樣的收益,所以需要現金作為景氣不好時的緩衝,或臨時性的資金調動。

我就是用這個方式,循序漸進地累積我的退休金,也拜這幾年全球經濟突飛猛進,雖然歷經了亞洲金融危機、網路泡沫、金融海嘯三次的衰退,但恢復的速度也是史無前例的快速,讓我的預定退休歲數可以提早好幾年,讓我不用再依賴休假去完成一些短期的願望,卻又興嘆休假太短也太少。

1.15.2010

退休的條件

退休不是年齡到了、或是錢存夠了就退休,有多少人嫌錢永遠不夠,所以做到過勞死在工作中,或是從工作中被移到病房中然後過世。又有多少人年齡到了卻退而不休,或是每天還是回到原來上班的地方走動,掛個顧問或當個志工不然就會覺得生活沒目標?繼續在原工作中獲得金錢或花費時間,我認為都是退休失敗,我覺得退休應該是開始過著富足的生活,富足不見得是非常有錢才能達到,富足應該是能夠依據自己的意願,將每天的時間都花在自己覺得最有價值的事情上。當個上班族,每天上班時間算9個小時好了,當然還有加班等,再加上為上班而必要的交通時間、接電話處理時間等,一天大概都是超過10個小時,換言之,一天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大概只有一半,扣掉睡覺等不可抗拒的時間耗損,每天能夠自由自在運用的時間真的所剩不多。而每天為了工作所花費的時間換的的金錢,又有很多部分是因為上班而消耗掉,例如交通費用、治裝費用、交際應酬等等。綜合來說,上班的時間如果用成本角度來看,遠比實際在辦公室所待的時間長,不然勞保為何上下班時的交通意外也可理賠?而上班的獲利卻又遠比實際薪水條上顯示的來的少,所以當有其他穩定的收入能夠超過扣除其他成本實拿薪資,而又有很想去做但一直找不到時間去完成的理想,那我覺得,就是該退休的時候了。

一旦不去上班,那一天多出來10個小時要幹嘛?多數人大概都可以說出一堆想做的事情,但很多事情都只是三分鐘熱度而已,這多出來的10個小時,不會是看看電視、打打電動就可以打發掉,這樣過完後半輩子也太過無趣。而一旦上班久了,就除了上班什麼都不會,早餐後到晚餐前,都不知要做什麼,畢竟人生中的精華時刻,這10個小時都是賣給他人,不屬於自己。沒有想清楚要做什麼事之前,最好不要輕易的離開工作崗位,不然一下子自由的時間過多也是會讓人手足無措。

有兩個簡單的方式可以找到這10個小時應該怎麼過,一是每天剩餘的時間,扣除睡覺上廁所等較難控制的時間外,做哪些事情可以讓你快樂,而不是為了殺時間才去做那件事情?陪自己的小孩,不論是陪他玩或陪他做功課?或者閱讀、玩音樂?又或者是四處騎單車兜風?還是喜歡到處嚐鮮,甚至於做菜呢?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除了帶來快樂,也常會覺得時間不夠用,那多出來的10個小時,就應該放在這些事情上,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快樂,更充實。

另一個方式,就是在上班的時候想想,最想去做什麼事,卻因為下班後沒時間而一直沒去做,是去當志工嗎?或者是學攝影?或者是運動如爬山、旅行?這些事情都是退休後可以,也應該去做的,讓自己生活更多采多姿。這些事情不見得會像去KTV唱歌,或去跟朋友去逛百貨公司那麼刺激及令人興奮,每天多出來10個小時,應該是能夠做些增加生活樂趣的事情,且是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正面的影響,甚至於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樣退休生活才會過的比花時間在上班上來的有意義,否則還是花時間上班就好,何必退休?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要實現退休生活最現實的就是要有錢,但到底多少才夠?很多人都認為要存個上千萬才敢喊退休,但退休不代表沒有收入,要吃老本過日子啊。先從支出來看,分為固定支出跟非固定支出兩部分,固定支出一定要靠固定收入來支付才不會造成經濟上的壓力。而非固定支出如醫療支出、車禍事故賠償等,就要想辦法讓他變成較固定的支出,例如用保險來減少突然發生的醫療支出等等,而保費就變成固定支出的一部份,這樣生活中意外非固定支出就會降到最低了。當然人生中充滿了意外,支出也是如此,還有一些非固定支出就要靠現金存款來支付,而這就是一筆退休金的用處所在了,而這筆退休金也不一定是只出不進越來越少,可以靠非固定收入來增加。

不上班要有固定收入也不是難事,投資穩健公司的股票每年的配息就是方法之一,投資債券也行, 有人說投資會有風險,但上班一樣有啊,除了公務人員外,在私人企業上班的人誰沒換過工作,而換工作的原因有多少不是因為跳槽到薪水更高的公司上班,而是原來的公司營運不良,減薪或甚至公司倒閉,或公司裁員、資遣導致換工作?上班一樣也有風險,我覺得風險還遠比投資來的高。投資不是投機,這也是很多人沒分辨清楚的地方,投資是追求長期穩定的獲利,投機是賺了一筆橫財,但時機跟運氣好佔很大的因素。

退休後的金錢,要分成三部分才能因應各種支出,一是現金,應付所有的支出,而且應該保持較高的水位,避免有大量非固定支出侵蝕到本金的機會。二是固定收入的投資,這部分要看固定支出有多少來決定,隨著固定支出的增加或減少,要能夠機動調整使固定收入能夠吻合支出。三是非固定收入的投資,而這部分是風險較高的投資項目,例如追求股價變動的股票投資或期貨,隨著時機跟運氣,有可能會有格外一筆收入,但也有可能是會有嚴重虧損的部位。



這三部分的金錢,都是要退休前想辦法存到本錢,才能夠安心退休。不管上班時的收入支出狀況,每個月在不影響支出的情況下,一定要有固定且持續的金額做投資。而所有上班時的存款,其實就是為了未來退休的生活,退休本錢存的越快,就能越早過退休生活。上班時,會有較固定的收入,所以這部分的本金可以最後在存就好,而現金部位是最難增值的本金,也可以先不準備,在退休前最先要存到的本錢,反而是非固定收入的投資本金。

在上班期間的非固定收入的的投資,在景氣好的時候,也就是時機跟運氣都不錯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筆的收益,這時候就應該把獲利的部分慢慢轉到能夠有固定收益的投資標的上。或許在幾年內都沒有這個機會,但只要時間拉長來看,只要持續的投資,不太可能會血本無歸,通常都是看到虧損就認賠,然後再也不敢進場投資。而每個月的薪水扣掉支出後,大部分都投入非固定收入的投資,非固定收入的收益再轉成固定收入的投資,等固定收入的投資也能夠達到上班的收益時,就可以開始存現金部位,也準備跟上班日子說掰掰了。